對“招工難”問題的分析
沈水生
●目前“招工難”主要表現在招農民工難,主要原因是農民工在中西部地區和農村有了更多就業選擇。即使是農民工群體,其就業結構性矛盾也十分突出。
●“招工難”的“倒逼機制”有助于農民工收入提高,預示“廉價勞動力”階段出現拐點。
●要從根本上破解“招工難”,必須推動農民工轉移就業向縱深發展,推動農民工權益得到更好保障,推動新生代農民工城鎮化,推動經濟發展方式加快轉變。
春節前后,一些地區出現“招工難”問題,引起社會廣泛關注,各界對這一現象的表現及成因做了很多分析,但還有一些認識需要進一步探討深化。本文談一點個人看法。
“招工難”的最主要原因是什么
綜合分析各方面信息,導致目前招工難的原因,一是我國應對國際金融危機沖擊取得明顯成效,經濟率先企穩回升,企業用工需求大幅增加。二是中西部地區發展迅速,農業生產比以往有更大發展空間。這為農民工尤其是中西部地區農民工提供了更多就業選擇,使得部分農民工留在農村,或在當地就近轉移就業。三是東部沿海地區在招工上的比較優勢降低。盡管東部沿海地區工資水平仍然高于中西部,但增長速度比中西部地區慢。據國家統計局監測,2009年東部地區農民工月均收入1422元,中部地區1350元,西部地區1378元。考慮到不能與家人團聚、不能兼顧承包地生產、勞動條件差、存在權益受侵害的風險、往返路費支出較大、生活成本更高等因素,中西部地區農民工更愿意就地就近轉移就業或務農。四是人口因素的影響逐漸顯現。目前外出農民工中80年代后出生的新生代農民工占60%左右,新生代農民工出生于計劃生育政策實施的年代,人口出生率遞減,加上隨著平均受教育年限延長,每年新增勞動力供給遞減。而且,新生代農民工在勞動條件、職業發展等方面有更高訴求。五是供需結構性矛盾。包括技能結構矛盾,技工供不應求;年齡結構矛盾,很多企業只愿招用年輕農民工,勞動合同短期化,使得中老年農民工提前回鄉從事農業生產。
“招工難”的諸多原因中,除經濟企穩回升這一周期性因素外,從長期性因素看最主要的是農民工在中西部地區和農村有了更多就業選擇。東部沿海地區農民工權益保護不佳固然是重要原因,但2004年前情況更差時卻未出現“招工難”,因為其時農民工缺乏就業選擇。新增勞動力供給遞減固然是重要原因,但2004年以來轉移就業的農民工年均新增880萬,而農村新增勞動力在1000萬人以上。新生代農民工訴求更高固然是重要原因,但多數新生代農民工并未回鄉務農,而是能夠找到待遇更好的工作。
“招工難”是好事還是壞事
第一,出現“招工難”的最主要原因是農民工在中西部地區和農村有了更多就業選擇。這反映出在科學發展觀指導下,西部大開發、東北等老工業基地振興、中部地區崛起及東部地區率先發展的區域發展戰略規劃完成布局并穩步推進,新農村建設全面啟動并出臺和落實一系列強農惠農政策,使得統籌城鄉發展、統籌區域發展取得了重要進展。同時,培育了市場經濟意識、長了見識、有了技能的農民工回到中西部地區和農村就業創業,會進一步促進城鄉統籌發展、區域統籌發展。
第二,“招工難”的“倒逼機制”將有助于農民工提高收入水平,改善勞動條件,享有社會保險,穩定就業崗位,逐步實現有尊嚴的體面勞動,從而促進經濟社會統籌發展。
第三,普工“招工難”的“倒逼機制”,還將推動東部沿海地區加快產業升級、中西部地區更好地承接產業轉移,從而促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
第四,“招工難”有助于農民工從“招之即來、揮之即去”的單純為城鎮提供勞動力的流動就業狀態,向定居城鎮、穩定就業的狀態轉變,從而推進城鎮化進程。
綜上,總體上看,“招工難”是好事。有觀點認為,“招工難”是壞事,它意味著“人口紅利”階段結束,“廉價勞動力”這一中國經濟發展的比較優勢將逐漸喪失。其實,“招工難”根本不是“人口紅利”階段的分界線。所謂“人口紅利”,是指一個國家的勞動年齡人口占總人口比重較大,撫養率比較低,為經濟發展創造了有利的人口條件,整個國家的經濟呈現高儲蓄、高投資和高增長的局面。通俗地說,干活創造財富的人比例高,不干活被撫養的人比例低,因此,整個國家財富積累率高、為今后發展打下基礎。2001年,我國65歲以上的老年人口超過7%,進入老齡化社會。但與此同時,2001年-2009年,15-64歲人口比重分別為70.4%、70.3%、70.4%、70.9%、72.0%、72.3%、72.5%、72.7%、73%,基本上逐年上升。有專家測算,今后5-10年內,我國仍將處于“人口紅利”階段。認為“招工難”是“人口紅利”階段分界線的觀點,是用“人口紅利”這一反映整個國家的積累與消費關系的概念,混淆了“廉價勞動力”這一反映不同群體之間分配關系的概念。前些年是“人口紅利”階段,也是“廉價勞動力”階段,“人口紅利”帶來了財富的高積累,但農民工所得太少;今后,“招工難”會使農民工收入提高,“廉價勞動力”階段出現拐點,但“人口紅利”階段仍會持續。
“招工難”背景下就業還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優先目標嗎
盡管出現“招工難”,但在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內,仍然應當堅持將促進就業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優先目標,不能有絲毫懈怠。主要原因是,從重要性來看,就業是民生之本,關乎一個人、一個家庭的生活和尊嚴,無論就業形勢是否嚴峻,就業的這一性質不會改變。從嚴峻性來看:
第一,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仍未消除,我國整體經濟回升的勢頭還不確定、不穩定、不鞏固。經濟發展一旦出現波動,將首先影響到農民工的轉移就業。而且,經濟發展是有周期性的,在未來增速下降情況下,就業形勢會更加嚴峻。
第二,目前的“招工難”主要表現在招農民工難,而高校畢業生、城鎮就業困難群體就業形勢依然嚴峻。原因是高校畢業生求職意愿與用工短缺的生產一線操作工崗位不匹配,城鎮就業困難群體則不愿離開家庭到外地就業。
第三,即使是農民工群體,其就業結構性矛盾也十分突出。一方面,隨著我國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產業結構升級,企業對勞動者職業技能和綜合素質的要求也不斷提高。而農民工整體受教育水平偏低,特別是大量農民工沒有接受過正規的職業技能培訓,技能素質普遍較差,難以滿足企業用工需求。另一方面,在勞動合同短期化、企業只使用“黃金年齡”勞動者的用工偏好下,青年農民工“招工難”,但中老年農民工則“找工難”。
第四,我國城鎮勞動力總量供大于求的矛盾將長期存在。據分析,今后一個時期,我國城鎮每年需要安排就業的總人數保持在2000萬人以上,而每年新增就業崗位只有1000萬左右。
第五,2009年末,全國總人口為133474萬人,其中鄉村人口71288萬人,占53.4%,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長遠目標看,我國城鎮化水平還需要大幅度提高。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是城鎮化的前提條件,據測算,目前我國農村需要轉移到城鎮第二、第三產業就業的富余勞動力在1億人以上,在未來農業勞動生產率大幅提高、城鎮化水平接近發達國家的時期,需要轉移就業的農村富余勞動力數量還會進一步增加。當前的“招工難”是在勞動力價格較低水平上的供求狀況,如何使數以億計的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到城鎮,實現穩定且收入足以承擔城鎮生活支出的就業,是長期的艱巨任務。
“招工難”背景下應該怎么辦
第一,推動農民工轉移就業向縱深發展。一是大力加強公共就業服務,完善職業指導、職業介紹、崗位信息發布等就業服務工作,大力發展有組織的勞務對接,努力減少農民工摩擦性失業。二是既要引導農民工有序外出就業,又要抓住中西部地區和農村快速發展的機遇,鼓勵農民工就近轉移就業,扶持農民工返鄉創業,推動農民工從外出就業為主向外出就業與就近就業并重轉變。三是結合調整產業結構、擴大內需、改善民生的要求,推動農民工從第二產業就業為主向第三產業就業為主轉變。四是結合城鎮化發展要求,推動農民工從臨時就業向在城鎮穩定就業轉變。
第二,推動農民工權益得到更好保障。抓住勞動力市場朝著有利于農民工權益的方向發展的機遇,大力維護農民工基本權益。一是要加大法律的執行力度,依法糾正和處理企業侵害農民工權益的行為。二是要發揮三方機制和行政指導的作用,引導企業尤其是東部沿海地區企業合理提高農民工工資收入、改善勞動條件、放寬招聘年齡、延長勞動合同期限,促進農民工體面就業。三是要針對欠薪逃匿等惡性問題,研究建立長效機制和治本之策。
第三,推動新生代農民工城鎮化。新生代農民工與第一代農民工相比,年齡輕、受教育程度高、接受能力強、思維活躍,最有可能成為經濟發展方式轉變過程中企業急需的技術工人,成為用勞動力質量替代數量、有效應對“招工難”的有力武器。為此,一是要強化新生代農民工的教育培訓。統籌搞好職業教育與職業培訓,統籌規劃城鄉之間的職業教育培訓,加大財政投入和工作力度,將新生代農民工培養成高素質的現代產業工人。二是要研究放寬農民工尤其是新生代農民工在城鎮落戶的相關政策,幫助其解決住房、社會保障、子女教育、醫療衛生、計劃生育、政治權利等享有公共服務、參與民主管理方面存在的問題,穩步推進其向市民轉變。
第四,推動經濟發展方式加快轉變。東部沿海地區要加快產業升級,大力推進自主創新,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中西部地區要高起點地承接產業轉移,從而完善區域之間的產業布局,將勞動密集型制造業主要集中在中西部勞動力大省(市、區)。
(作者單位: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農民工工作司)
下一條:
職場真人秀:四大熱門專業女大學生求職冷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