蓬勃發展的中國文化產業,正在一步步走向世界。中國特色的動畫藝術,已經成為世界上重要的動畫藝術流派之一
目前,我國電影動漫人才培養在復合型培養機制的建立上仍然存在差距,需要大力扶持推廣復合型的動漫人才培養模式,打造校企聯合的創意孵化平臺,實現復合型動漫人才培養與動漫創意、技術培育的良性互動。
中國聲音,出現在柏林短片電影節
在國門之外感受中國文化“走出去”,還真是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
初冬的德國柏林,細雨霏霏,濕潤而清冷。備受關注的柏林國際短片電影節就在這里舉行。本次電影節收到了來自全世界超過3000部的20分鐘以內的短片作品參加,電影節從中挑選出300多部作品展映,其中一半以上為學生作品。
這次短片電影節出現了一個新聲音,那就是中國的聲音。
電影節首次專門舉辦的“中國單元”觀眾踴躍,一票難求。《打,打個大西瓜》等11部動畫片進入復賽和最佳動畫片角逐,這些片子都是年輕人的杰作,有的還是“80后”的作品。中國動漫集團總經理助理王進,作為電影節圓桌論壇的中國代表,與來自澳大利亞、愛爾蘭、印度的3名知名電影制片人和電影節主席一起,與一批專業觀眾展開了深入討論;湖南金鷹卡通頻道總監雷瑛,成為電影節4位國際評委之一,全程參與了電影節獎項的評定和頒獎活動;中國傳媒大學副校長廖祥忠,在論壇上發表了介紹中國動漫產業快速發展的專題演講……
一時間,在柏林人民劇院舉辦的國際短片電影節上,中國人成為記者追逐的對象,中國動漫成為熱議的話題,中國的文化產業成為專業人士關注的焦點。一名德國評委甚至在閉幕會上“賣弄”幾句漢語,以示對中國的了解。
作為文化的一部分,中國動漫走向世界,已經開了幾個好頭。近年來,中國傳媒大學就曾在比利時布魯塞爾國際動畫節、捷克國際動畫節及美國SIGGRAPH大會等活動中成功策劃并舉辦了中國動漫作品的放映和專業交流活動。尤其是2008年8月,在全球數字動畫及電影特效業最高規格的盛會——美國SIGGRAPH大會上,中國學生展示的動畫作品,被多家美國媒體稱之為“中國動畫第一次得到SIGGRAPH的集中關注”。
長足發展,頻頻刷新動畫票房紀錄
我國動畫藝術在國際上的出色表現,得益于國內雄厚的基礎。
動漫是跨越文化界限的世界語言。1926年,當德國女導演洛特·蕾妮格制作完成歐洲第一部動畫長片《阿基米德王子歷險記》之際,中國動畫先驅萬氏兄弟也制作了中國第一部動畫《大鬧畫室》。
從那時起,中國動畫藝術就奠定了其探索民族風格之路的方向。從1942年的亞洲第一部動畫長片《鐵扇公主》,到上世紀50年代在世界上獨創的水墨動畫、剪紙動畫等具有顯著中國風格的動畫形式的出現,及至后來深受歡迎的《大鬧天宮》、《小蝌蚪找媽媽》等動畫杰作,都使“中國動畫學派”成為世界上重要的動畫藝術流派之一。
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動漫的產業化發展受到高度重視。各級政府推出了一系列扶持動漫產業發展的政策,并取得了明顯的成效。2009年公映的國產動畫電影達到27部,其中在當年春節上映的《喜羊羊與灰太狼之牛氣沖天》,總票房達到1.1億元人民幣。2010年春節上映的該片續集,總票房達到1.3億元人民幣,頻頻刷新中國動畫電影的票房紀錄。
我國電視動畫的數量和質量也在穩步提高。2009年中國制作完成的電視動畫片共達322部,長約17萬分鐘。去年1至10月,電視動畫產量已達10萬分鐘。
中國動畫不僅受到國內觀眾的喜愛,而且越來越多的作品得到國外觀眾的青睞和國際市場的歡迎。僅2009年,中國電視動畫出口達79部1490小時,成為中國影視節目出口中占最大比例的類型。
聚焦未來,應盡快培養復合型人才
中國動漫“走出去”,究竟能走多遠?這個問題縈繞在有志者的心頭。
柏林短片電影節上,一批外國短片和動畫片題材新穎、構思奇特,令人耳目一新。一部保護動物的片子,展示幾十頭北極熊從高樓上紛紛墜落慘死的情景,用了最新技術,僅僅30秒,令人震撼。另一部名為《人類感受的失物招領盒》的獲獎短片,講述了主角在父親患癌癥去世后,逐漸接受沉重打擊的心理歷程,感人至深。短片熟練運用了三維動畫技術,視聽語言和畫面風格老練成熟。而這些作品的創作者,竟都是學生!
“電影技術的突破需要科研攻關。高校動漫傳媒專業應為此做出貢獻”——這是文化高層提出的明確要求。中國動漫集團專家王進對此深有感觸。他認為,中國社會現有3.6億青少年,為動漫提供了最廣泛的受眾基礎。在影院、電視等傳統渠道之外,動漫周邊衍生產品更是具有巨大的市場空間。手機、移動設備及互聯網等新媒體平臺成為動漫傳播最重要的新興渠道。進一步提升中國動漫產業的核心競爭力,需要充分發揮國家級文化企業集團作用,規劃建設代表國家水準和未來產業發展方向的國家級動漫游戲產業基地和示范園區,加強國際交流與合作,推動中國動漫游戲產業走出去、走更遠。
作為動漫領域的教育專家,廖祥忠有自己的看法。他說,對比參加電影節的中國動畫作品和其他國家的作品,我們可以看到,目前中國動畫作品在技術上、表現手段上已相當成熟,與發達國家處于同一檔次。但實事求是說,中國作品無論從進入市場的意識、在內容上對不同題材的關注,與國際上最先進的作品仍存在差距。這體現在我們對動畫短片的影響力和商業價值重視不夠,也反映出我們尚沒有將復合型人才培養機制與產業對接,從而形成培育本土優秀創意的良好機制。
“培養復合型人才是當務之急!”高層的要求堅決而明確。
大力加強對國內重點院校的科研、創作項目的支持力度,迅速形成一批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技術成果,培養一批具備研發、創新能力的復合型人才——這是專家們的共識。
“通過知名國際電影節、動漫節,以舉辦中國特別單元的方式,將中國動漫優秀作品展示在核心的國際專家、專業觀眾面前,是推動建立中國動漫的國際品牌、推動中國文化‘走出去’的有效措施。”中國傳媒大學動畫學院專家王雷如是說。
年輕一代已經登上了現代動漫的舞臺。中國的動漫離世界不遠,中國動漫帶著自己的夢想和使命,一定會走得更好、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