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進一步創新創優環境,集聚各類人才,不斷增強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加快建立和完善支持企業自主創新的投融資體系,出臺相關實施辦法激勵企業加大對創新的投入”、“進一步激發民營企業內在活力,使創新成為江蘇民營經濟發展的主要驅動力”、“突出科技創新的人才導向,為創新型省份建設提供智力支撐”…… 科技進步、企業發展,產業升級、人才培養,在2月中旬召開的省政協十屆四次會議上,實施創新驅動戰略、推動美好江蘇建設成為委員們關注的話題之一。
加大科技投入,推動企業成為創新主體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通過科技活動,不僅能夠提升產品科技含量、提高工藝水平,而且能夠創造新型產品、降低生產成本,從而拉動整體經濟效益的提高。從2009年開始,江蘇區域創新能力已經連續兩年位居全國第一,成為全國創新能力最強的地區,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高新技術企業脫穎而出。究其原因,關鍵在于我省不斷加大科技投入力度,特別是成果轉化專項資金的支撐。但是與國際先進水平相比,我省還存在著較大差距,特別是中小企業科技研發經費籌措困難,導致原始創新能力不足,重大核心技術掌控力較弱。
委員們指出,進一步激發企業的內在活力,使自主創新成為我省經濟發展的主要驅動力,必須著眼于經濟社會的全局和長遠發展,把科技投入作為公共戰略性投入,逐步建立起以企業投入為主體、政府投入為引導、金融資本和社會資本參與為補充的多元化投融資體系。一是要搭建多元化資金支持平臺。加大財政科技投入的比重,保證科技經費增長幅度明顯高于財政經常性收入的增長幅度;加快建立民營科技發展銀行,鼓勵和支持中小企業技術創新;加大對中小民營企業的擔保扶持,完善中小企業融資擔保體系建設。二是要幫助企業建立自主創新資金預算制度。建立合理的資金預算補給機制,從企業留利、年度經費支出安排中,提取企業自主創新發展資金,用于企業創新支出。進一步發揮中小企業擔保機構的作用。三是積極幫助解決企業在科技創新中的融資難問題。完善有利于企業技術創新的融資環境,設立技術開發專項基金,對進行技術創新活動的企業在資金籌措、研究開發、市場調查、科技成果產業化等方面給予必要的幫助。
委員們強調,要逐步強化政府在支持技術創新方面的戰略導向、綜合協調和服務功能,進一步壯大企業創新主體。通過政策引導,鼓勵原始創新,努力搶占科技競爭制高點,增強重大核心技術的掌控力。瞄準國際前沿,分析國家重大需求,由政府及相關部門設立一系列的相關項目,交由省內各高校、研究機構和相關企業承擔研究,開展多學科綜合研究和學科交叉研究,將各階段性研究結果進行總結并備案,形成有效的創新延續機制。推動企業建立技術研究所、院士工作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研發機構,幫助重點骨干企業與高校、科研院所構建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促進企業從技術模仿、產品復制向主要依靠自主創新轉變。積極參與長三角區域創新體系建設,探索促進區域自主創新一體化的財政、稅收、金融、風險投資、環境資源和人才等相關政策。聯合實施長三角區域自主創新重大工程,承擔國家重大科技專項,實施戰略產業核心技術跨越工程。進一步鼓勵、關心和支持創業能力強、就業門檻低的微小企業發展,重視創業園區和創業基地建設,引導科技創業。
加快配套服務體系建設,提升自主創新水平
自主創新能力不足是當前制約我省產業結構升級和發展方式轉變的瓶頸。很多關鍵核心技術依賴進口或者外資生產,對外技術依存度高,許多企業選擇技術追隨,依賴原有發展模式,核心競爭力不足。
對此,委員們提出,要提升自主創新水平,首先必須加快各類科研公共性服務平臺建設。根據我省傳統產業改造升級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需要,集中力量建設技術公共服務、技術成果轉化、融資服務和社會公共人才服務四大平臺,打破條塊分割、重復分散的格局,建立平臺共享機制。面向中小企業技術創新需求,推進技術供給、產品設計、分析測試、驗證試驗等專業化公共技術服務平臺建設,以更低的成本、更快的速度、更多的數量向中小企業轉移輻射先進科技成果。同時,積極動員和鼓勵社會力量進入公共服務平臺建設,組建多種所有制投資主體共同參與的公司化形式,為企業科研提供補充性服務。
圍繞如何增強企業技術創新的動力,委員們表示,要進一步完善有關政策措施,制定和調整有利于企業技術創新的政策措施,對企業自主創新提供制度保障。通過經濟杠桿和市場調節作用,為企業自主創新項目進行扶持,完善科技創新及成果轉化激勵機制。積極引導企業樹立現代經營理念。在內部建設上,既能精細管理,優化勞動組合,改進工藝流程,提高產能,降低成本;又能以人為本,加強企業文化建設,平衡各種利益關系,充分調動員工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在外部運作上,要引導企業積極實施“走出去”戰略,主動尋找合作伙伴,充分利用對方資金、技術、市場、資源等優勢,積極整合各類資源,推動產業適度轉移,引導企業跨區域、國際化發展,不斷拓展生存發展空間。
如何加快推進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委員們建議,在整合企業、院所和高校科技創新資源,加強產學研結合的同時,由科技部門主導,財政出資引資或者依托地方資源,為企業與高校及研發機構牽線搭橋。建立和完善推進技術開發成果轉化的市場化機制,暢通技術創新需求信息和科研成果信息的渠道,提升科技成果轉化率。建立自主創新評估機制,對各地的創新效率定期進行評估。組織專家對企業進行創新效率的分析,發現影響其創新效率的具體問題,并制定相應的對策。
營造自主創新環境,構筑創新型人才高地
人才,特別是高層次人才,是創新發展的關鍵因素和主導力量,是建設創新型省份和提升我省核心競爭力的引擎。省委省政府明確提出,要把創新創業人才隊伍建設擺在突出位置,使江蘇成為海內外創新創業人才集聚高地,使人才成為江蘇重要品牌,努力實現從人力資源大省向人才強省提升。委員們一致認為,當前全省要著眼于營造濃厚的自主創新氛圍,培養更多的高層次領軍型人才、更多的復合型人才、更多的高技能人才、更多的創新團隊,形成更加合理、均衡的創新型人才結構。
委員們認為,要突出抓好人才政策優先制定,人才工程優先實施,人才結構優先調整,大力促進人才向企業集聚、向高端攀升、向新興產業流動。積極構建創新載體引才聚才,打造“三大平臺”。通過建立企業研發平臺,吸引凝聚高端科技研發人才;加快科技企業孵化器建設,引進集聚海內外高層次科技人才;提升高新技術產業園區建設水準,集聚高水平的創新創業人才。大力實施民營企業人才國際化戰略,制定更具吸引力的引才政策,吸引高層次技術領軍人才、經營管理人才和創新團隊加盟企業。面向產業特別是戰略性新興產業,面向重大科技成果轉化需求,以全球視野,重點做好創新團隊的引進,力爭形成亮點,做出成效。
在創新型人才培養方面,委員們更加注重復合型人才,特別是從事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術和新醫藥、節能環保、軟件和服務外包、物聯網和新一代信息技術等我省六大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高級復合型人才。委員們建議,全省上下要協力構建高層人才共享機制,形成統一、開放、共享的高層次人才數據庫。加快“兩化”融合人才職業化進程,推出一批兼具信息化和工業化知識背景,精通工業流程、企業管理、信息技術的創新型人才。支持對工程技術人員進行信息技術再培訓,通過設立重大研究開發專項和產學研技術合作平臺等手段培養高端人才。引導企業加大科技人才和員工在職培訓力度,激勵一線員工開展技術革新和發明創造,培養一批善于吸收、轉化和推廣創新成果的產業員工隊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