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了大學生畢業的時節——今年大學畢業生達650多萬。就業難,牽動著家庭、社會。
我們常常就是沿著這樣的通道前行:小學是為升初中,初中是為升高中,高中是為升大學,升大學就是為找好工作,而沒有好工作就意味著自己的失敗。大學生就業難,拷問誰?
大學生
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的李同學今年研究生二年級,年前即已開始找工作,現在已確定某事業單位,回顧自己的求職歷程其感受頗多:“我想留在北京,最好能進大企業。我投了很多的簡歷,包括大型國有企業和私人企業,前者面試完經常沒下文了,后者倒是有很多機會,我又不想去。我暫時不想到基層也不想到西部去,除非是國有大型企業才會考慮。”
談到自己在求職中的“短板”,李同學認為是缺少經驗:“我在應聘過程中很多單位要求有相關工作經驗,但我之前只是在學校學習理論課了,很少參加社會實踐,尤其是當發現學校學的很多知識在找工作中用不到時,就會很迷茫。”
北京師范大學社會保障專業房同學現在研究生在讀,但是她的本科同學的求職過程讓她對于就業難有自己的想法。她認為問題首先是因為經濟大環境不景氣,直接導致用人需求減少;其次是因為大學生自身操作能力不強,工作動手能力差,并且在大學學習過程中沒怎么接觸過實踐課程;還有一點是大學生獲得就業信息和用人單位的用人需求信息溝通不暢。
中國青年政治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王同學來自江蘇,今年研究生三年級了,現在已基本確定留在北京某國有企業。王同學說臨近畢業常有親戚問我:“大學畢業之后,分配到哪里工作?”這說明現在許多家長對我們還有這樣的期望:大學生是天之驕子,所從事的工作應該是社會分工的中上游職位。家長的期望會影響我們的選擇,留在大城市,選擇一個不錯的單位,當然最好是國企。社會的認同同樣影響著大學生對工作的選擇。王同學還認為,大學生就業難更多的是指文科生就業難,我的理工科同學找工作相對并不難,而對于文科類的大學生需求有限。此外文科生工作進入門檻低,可替代性強,比如對于記者來說中文系的大學生可以做,新聞系的可以做,經濟系的一樣可以做,甚至學習建筑專業的也可以做。
高校
“教育所培養的人才還是在很大程度上滿足了社會的需要,是既‘適應’又‘不適應’。我們要看到,當前,在一定程度上,人才培養的數量已不是主要問題,質量才是主要問題。而所謂質量問題,就是人才培養質量不能完全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這里,既有今天的需要,更有明天的需要,因為今天教育所培養的人才主要是在今后的社會中發揮作用的。因此,人才培養要有前瞻性。”中國農業大學黨委書記瞿振元告訴記者。
大學生就業難,很多時候反映出現行高等教育“重知識輕實踐”的問題。江蘇省教育廳廳長沈健指出,大學應針對社會需求,把高等教育和職業教育相結合,從過去片面強調“動腦”轉向“動腦”和“動手”并重。
“在當今出現比較嚴重的‘用工荒’的背景下,大學生就業問題依然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的重要工作,值得深思。優化高等教育結構,根據地方經濟支柱產業設置和調整專業,按市場需求確定培養目標,是解決高校畢業生就業困難的根本途徑。”浙江工業職業技術學院院長杜時貴表示:一是高等學校依法自主設置和調整專業,把專業設置權還給學校。二是高等職業教育應該有更高的辦學層次。可以在經濟發展較快的地區、條件較好的高等職業院校中設置4年制的高職本科教育。三是加大對高等職業教育的投入。由于開展更多的技能訓練,高等職業教育的人才培養成本實際上大于普通高等教育,在經費投入上給予重點保證才能使高等職業教育培養出更多社會需要的高技術人才。
中國人民大學黨委書記程天權認為,大學教育在滿足人的全面發展的需要的同時,還是應當積極滿足國家社會發展的需要。大學生應該到生產一線去,到管理一線去,總之到社會實踐中去。做什么職業都光榮,沒有什么高低貴賤之分。
“有人問名牌大學畢業后去賣肉可不可以?我認為沒有什么不可以,但這不應是大學培養目標的本意。國家花那么多錢,只有那么少數人才能進到那所學校,入學的學生有很高的職業期望。說是因為專業不能滿足社會需求,或說是因為就業困難而去賣肉,我認為這個說法不合理,也站不住腳。”程天權表示,“我也不同意提倡這樣的擇業,我覺得這個是過分了,這種提倡給人家帶來的心理沖擊是什么?人家會對我們的教育很失望,會對我們的社會很失望。之所以我們不能提倡,因為它暗示了大學教育是沒有用的,這個社會是不能接納青年人的,這個不好,這個不是基本事實。”
用人單位
新東方教育科技集團現有員工22000人,全部是應屆大學畢業生。該集團董事長俞敏洪站在用人單位方的角度談了應屆大學生員工的“毛病”:自我、眼高手低;對職場人情世故不通,不接受管理;一年換三次工作很常見,一些人就因為被批評了一次,工資不領、招呼不打就離開。他談到,“許多大學生在新東方只工作半年就離開了,但有工作經歷,對他們未來的就業有幫助。擴招之后,高等教育大眾化了,大學生多了,這是好事,不能說大學生就業難是擴招造成的。但社會沒有為大學生做好就業的準備,大學生本人和家長也沒有做好心理準備。在美國,哈佛的畢業生許多都去當小學教師。而我國大學生找工作高的不愿意低就,低的還想高就。工作當然很難找。”他忠告:沒有十全十美的工作。不管怎樣,一定要開始工作,要堅持。總是等待會失去良好的狀態,失去闖蕩社會的勇氣。
針對社會上“就業難”和“用工荒”共存的現象,他分析:大量的用工崗位都是制造業的流水線的一線,這樣的工作雖然工資不低,但留不住大批的大學生。國家應該擴大和獎勵知識和勞動力密集型的企業,如果一個企業能提供大量的大學生就業崗位,這也是巨大的社會貢獻。
俞敏洪肯定目前社會中存在的問題,但對未來,他很樂觀:目前,“啃老族”很多,孩子找不到如意的工作,父母繼續養著孩子。但這個問題不解決,會積累成社會問題。“十二五”期間,我國要完成經濟增長模式的轉變,要將“勞動密集型”轉為“知識密集型”,“知識密集型”的企業需要更多的技術和知識人員,這種轉變是有利于大學生就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