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發生的奶粉事件,牽動著無數人的心,其中遭受最大打擊的,無疑是中國六千多萬嬰兒的母親們。對國產奶粉的信心被擊潰之后,她們要么咬牙轉向昂貴的進口奶粉,要么增加和延長母乳喂養,無論作何選擇,都將加重她們的生活負擔,而對于低收入家庭而言,這一負擔尤其沉重。
近年來,嬰幼兒奶粉市場以近20%的高速度增長,這一高增長率的基礎,是高速工業化帶來的勞動力需求繁榮和剩余勞動力日漸枯竭的共同結果,勞動供給從過剩到緊缺的轉變大幅提高了勞動價格,從而提高了哺乳的機會成本,誘使越來越多的婦女放棄或縮短母乳喂養而轉向嬰幼兒奶粉等母乳替代品。據統計,中國嬰兒出生四個月以內的純母乳喂養率從1998年的76%降至2004的64%,而城市更比農村低十幾個百分點。
這一趨勢與其他國家工業化進程中的變化相一致,歐美國家在二戰期間和戰后重建年代,婦女大量進入勞動市場,而哺乳率正是從那時開始迅速下降。與身負襁褓忙碌于田間的農婦相比,車間和辦公室的環境和作息紀律顯然不適合哺乳,對于她們,長時間純母乳喂養的代價是暫停甚至失去工作,而對于剛剛脫離了自給自足經濟而進入什么都要花錢買的城市貨幣經濟的她們來說,失去工資收入是無法接受的。所以,隨著工業化和城市化的加速,盡管過去二十多年來世界衛生組織和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始終在大力推動母乳喂養,但全球哺乳率仍降到了40%以下,而美國更低至30%。隨同哺乳率一起下降的是哺乳期長度,傳統社會長至一兩年的哺乳期在工業化之后普遍縮短到幾個月。
而在中國,城市化正以每年1%的速度推進,每年一千多萬人進入城市,也就意味著有上百萬母親轉用新的方式喂養她們的嬰兒。城市的密集居住加深了分工和貨幣化,人們寧愿用貨幣收入購買服務而非自己動手,家電的普及和工資的上升更強化了這一趨勢,專職家務勞動不再是必須的,而居家主婦已成為一種奢侈,只有高收入階層才負擔得起。因此,哺乳率不可避免的隨工業化進程而下降,只有當收入水平提高到相當程度之后,在很多人能夠負擔得起已變成奢侈品的母乳喂養之后,哺乳率才可能重新上升。這就解釋了為何世衛組織大力推行的母乳喂養運動在發達國家成效顯著,而在發展中國家則難以扭轉局面。
這一成本變遷意義重大,正是育兒機會成本的大幅上升從根本上扭轉了生育意愿和人口形勢,導致發達國家充分工業化之后生育率普遍降至替代水平之下。
城市化育兒方式創造了巨大的奶粉需求,無良廠商為搶占迅速擴大的市場不惜將質量和安全標準降低到不堪入目的地步,最終釀成大禍。奶粉事件嚴重打擊了母親們對嬰兒食品的信心,她們做選擇時會變得更加謹慎,無論轉向價格高出數倍的進口奶粉,還是延長哺乳期,都將是個沉重的負擔,足以讓未來的父母重新評估育兒成本,對于占人口多數的中低收入家庭,這一影響絕非微不足道,它將推動生育意愿進一步下滑。
(笨鳥網)